九江市幼儿园房屋抗震*检测机构
抗震鉴定的依据及方法
目前,学校建筑主要根据《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2009)及《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的相关规定进行抗震鉴定。
根据《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6.0.8条规定,中小学校舍用房抗震设防类别不应低于重点设防类(乙类)。另根据《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2009)*1.0.3条规定,乙类设防时,6~8度应按比本地区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检查其抗震措施,抗震验算应按不低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要求采用。
学校建筑的抗震鉴定,按房屋的建造年代分类,鉴定方法和内容有所不同:
对于80年代及之前建造的房屋(A类,后继使用年限为30年),鉴定方法可分为两级。级鉴定应以宏观控制和构造鉴定为主进行综合评价,*二级鉴定应以抗震验算为主结合构造影响进行综合评价。
对于90年代建造的房屋(B类,后继使用年限为40年),鉴定包括两部分:部分为抗震措施鉴定;*二部分为抗震承载力验算。
对于多层砌体学校建筑的墙体砌筑砂浆强度大于等于1.0MPa时,通过采取加固措施来满足结构的抗震承载力的要求,进而使得砖墙抗震承载能力与抗震设防要求的差距减小;在结构体系方面为预制钢筋混凝土空心板的纵墙承重,在抗震构造上构造柱、圈梁设置不合理等的多层砌体学校建筑,对其进行整体加固要从对房屋的整体抗震能力的提高来进行。对整体加固措施的合理加固方案的选择要根据既有学校的墙体抗震承载能力、抗震构造措施的差异、结构布置的差异等来进行。
对于那些具有不合理的结构体系和结构布置的学校建筑来讲,抗震加固应从对结构抗侧力体系进行改变和结构的对称性进行改善开始。对于楼梯间的加固应根据楼梯间的位置确定相应的加固方法:如果楼梯间在转角时,不应加固的过强,此时加固可采用适当对配筋率的钢筋网砂浆面层进行加大的方法来进行,同时对相邻的横向墙体进行加固,总而言之,加固后楼梯间墙体要比相邻墙体的抗侧力刚度小,避免增加使得其破坏程度被加重;如果楼梯间在中部,则加固方法可采用钢筋混凝土板墙进行。
结构减震控制技术
消能减震控制的优点:(1)具有较广的应用范围,对于结构的竖向和水平地震作用能够同时减少,无论是短周期还是长周期对其结构都有效,尤其对于高柔结构刚度的增强、位移的减小有着显着的作用;(2)阻尼器可进行干作业施工,能够使得工期缩短,在施工中也不用搬迁;(3)具有灵活的结构布置,在结构薄弱部位可进行布置,并且对于结构整体和构件的抗震能力有显着的提高作用。
检测技术
检测分为加固前检测和加固后检测两种。为了弄清楚原有结构的实际情况,因此需进行结构加固前检测,由此可见,这种检测是比不可少的。结构加固后的检测主要是为了对完成的工程进行验收,同时也是工程监理和工程质量监督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进行检测时,首先需要事后检测手段,在尽可能不造成工程损伤的情况下对工程加固的实际情况进行快速、方便、准确的检测;其次,还需要监督体系,即一个完备的、配套的工程质量验收、监督体系以及相应的措施。
外观检查
经过现场检查:该结构外观质量良好,未发现裂缝、倾斜和不均匀沉降等缺陷,未发现主要承重构件翘曲、变形,构件截面尺寸、轴线距离等基本和设计图纸一致。
鉴定程序
⑴建筑物现状调查、勘测,包括建筑、结构平立面布置、裂损、结构侧向位移、相关构造以及使用功能等。
⑵对上部结构钢筋砼构件进行截面尺寸、砼强度、钢筋分布等项目检测。
⑶根据检测数据以及现状调查、勘测结果,结合必要的结构分析,按相关标准进行结构*性鉴定评级及抗震性能评估,并提出处理建议。